|
发表于 2022-11-17 08:06:32
来自手机
|
查看: 9547 |
回复: 0
一、『袖手旁观』
柳宗元出生在河东,也就是如今的山西省的运城一带,所以人们也称他“柳河东”、“河东先生”;柳宗元小时候就非常聪明,能写一手好文章。十三岁的时候,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,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,大家都传着看,都认为了不起。柳宗元二十一岁就考取了进士,后来他在京城做官时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,王叔文倒了台,柳宗元受到了牵连,被贬为永州司马,又贬为柳州刺史,世人亦称他为“柳柳州”。
柳宗无的诗文擅于刻划山水,反映现实,风格清新峭拔。柳宗元大部分的著名作品,是在贬谪永州的十年间完成的。他描写山水,不仅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,更能将山水予以形象化,捕捉不同山水间的个性化特征,赋予每一座山、每一条溪流独特的面貌。除了对山水的描摹,柳宗元也借着山水来表达自身对现实的激愤不平,使其作品真正达到寓情于景、情景交融的境界。虽然文名日盛,但是柳宗元在仕途上却屡遭贬抑。
由于唐朝永贞革新失败,柳宗元、刘禹锡及其它革新派人士相继被贬。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,行至半路,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。永州一贬十年,柳宗元才被召回京,未受到重用,便被改贬为柳州刺史。柳州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,柳宗元以父母官的身份,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,开荒垦地,种树种菜,鼓励发展生产。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,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。在柳宗元的努力下,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。柳宗元还重视植树造林,亲自参加植树活动。
长期的贬谪生活,对柳宗元的健康和精神造成了不小的打击,未老先衰。后虽经友人多方奔走,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,但诏书未到柳州,柳宗元就已病死,时年仅四十七岁。
柳宗元的好朋友韩愈,也是一位古文运动中的领袖人物,更是我国文坛上的不朽巨匠,也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主将,在当时,他两人的声望不相上下,可以说是旗鼓相当;同一时代的两个人关系相处得非常好。
柳宗元年少有才,用功读书,刻苦学习,积累了丰富的知识。他辩才过人,往往议论起事情来旁征博引,言辞透彻,常常使别人哑口无言,乖乖服输。柳宗元的才华洋溢,抱负却不得伸展,让身为好友的韩愈十分感叹,柳宗元去逝后,韩愈在给好友的祭文之中写道:“这种情形就像不善于凿木的人,偏让他去凿木,结果弄得指头流血,满头大汗;但是技艺纯熟的大匠却只能缩手袖间,站在旁边观看。柳宗元的文章才华如此出色,反而不被重用;却让我们这些人,掌握了朝廷大权。”对于柳宗元一生怀才不遇,发出了沉重的叹息。后来“袖手旁观”这句成语就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不管闲事,置身事外,不过问时事和政治。
把手笼在袖子里,在一旁观看。比喻置身事外,既不过问,也不协助别人。
出处唐朝·韩愈《祭柳子厚文》:“不善为斫(zhuó?),血指汗颜,巧匠旁观,缩手袖间。”
二、『鸡犬不宁』
唐朝中期,政治极为混乱,宦官专权再加上藩镇割据,统治着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,为了筹措军费和供他们挥霍花用,横征暴敛,挥霍享乐,穷兵黩武。弄得老百姓贫困潦倒,难以维持生计。永贞元年(805年),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边远的永州担任司马。在做司马的过程中,柳宗元更加深入地接触到了唐朝社会,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、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。
永州产一种毒蛇,这种蛇的毒性非常大,凡是它爬过的地方草木都会枯死;人如果被它咬了一口,就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医治了。可是,这个地方却偏有不怕死的人,他们不但不怕这种剧毒的蛇,而且专以捕这种蛇为生。
有一次,柳宗元就遇到了这样一位姓蒋的捕蛇者,他祖孙几代人都以捕蛇为生。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被毒蛇咬死的,而他却还死不悔改,继续以捕蛇为业。
柳宗元感到很奇怪便问他:“这个行当多危险啊。不但如此,又让你劳累不堪。你为什么还要从事它呢?”
姓蒋的捕蛇者叹了一口气,说:“您说得对,这个行当确实很不好,但比起种田的人却不知要好出多少倍。您刚来这里,有些事您还不知道。那些以种田为业的邻居的困苦就别提了。他们要拿出自己土地上所有产出的东西交纳租税,自己只能忍饥挨饿,顶风冒雨,甚至惨死路边。那些与我祖父同时居住在这里的人当中,十家中现在只剩下一家了;与我父亲一起居住在这里的人当中,十人也只剩下两人了;和我在一起居住了十二年的,十家中也剩下不到四五家了。他们大多数都逃亡了,有的为生活所迫,只得搬家了。我现在留在这里,还算是很幸运的呢!”
柳宗元很纳闷,问他:“这是为什么呢?”
捕蛇的人愤愤地说:“这是那些凶狠的官吏逼的。他们经常来到乡里,气势汹汹地催交各种赋税,担惊受怕的不仅仅是人,就是村子里的鸡和狗这些动物也不得安宁。而我呢,跟他们比起来真是幸运多了,每年只要交几条蛇就行了。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,我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捕蛇,也不愿意去种田。”
柳宗元听完之后,深感震惊,写下了一篇散文《捕蛇者说》记述了一个捕蛇人的悲惨故事,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。
人们把“ 虽鸡狗不得宁焉”简化成“鸡犬不宁”。
鸡犬不宁,是汉语的一则成语,出自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“悍吏之来吾乡,叫嚣乎东西,隳(huī?)突乎南北;哗然而骇者,虽鸡狗不得宁焉。”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“鸡犬不宁”。
这则成语形容声音嘈杂或骚扰得厉害,连鸡狗都不得安宁。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|